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71|回复: 15

记录心得摘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26 20: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有关这篇记录的讨论,其实用意不仅仅是争辩黑卷尾有没有可能在小龙门出现,bmlee说的对,观察还不够,不忙下结论。所以,我们不能说黑卷尾不可能出现在小龙门林场,但是也不能说点地梅观察的那只就是黑卷尾了。这里的问题是记录者如何描述自己看见(或听见)的鸟种
这篇记录的好处是记录者给了很多时间来填备注,可以方便审核者判断。其中关于鹰鹃的叫声的描述,因为我看到时已经删了,不知怎样写的。其实鹰鹃在小龙门出现没什么特别,但是点地梅怎样描述的这个叫声就不知道了,结果被质疑而删除(呵呵,如果他不写备注,这个鸟种可能还保留着呢)。
我要说的是,怎样描述鸟种,一定要学啊。早些年在周三课堂讲过一次《如何做记录》,那是我的体会,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录像、网上直播,我也没有写讲稿,有个提纲不知扔哪里去了。记忆中的中心意思就是,业余鸟人要学会做野外笔记,但是不需要事先从头到脚地学生物学和观鸟术语,看起来再说,记起来再说;有了野外经验,再来对照图鉴,看看这个鸟自己怎么记录和描述的,图鉴又是怎么说的,也听听别的鸟人尤其是老鸟人怎么形容和描述的,慢慢修正自己不规范的措辞,更术语化,也逐渐和其他鸟友形成互相理解的交流语言。这不是我的发明,《香港与华南鸟类》那本图鉴就是这样教的,我事后看这本图鉴,发现自己走的就是这条路。重要的是,不是不学术语,而是实践中学;术语也不是死的,图鉴也不是至上的,鸟友们自己的野外经验和语言创造也是重要的,能被其他鸟友理解和接受的描述,也许有些更实用和简洁,更有生命力。
比如我最初看巫,根本不知用什么语言描述那一脸的道道,也不知是哪科哪属的鸟,急中生智,写的是“从嘴角放射状斑纹”。后来才知道用这纹那纹来形容和区别。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每个人都能举出一堆。先是让自己从野外回来查记录,能回忆起当时的观察细节,但是往下走就是让别人也明白你的描述,一是对照图鉴,二是要大家一起看鸟,你说他说,形成共同认可的叙述用词。
很早我就想办法创造南方北方鸟友一同看鸟的机会,全国性活动加上鸟友们机动灵活的“串联”,加上现在有了网络,这个问题好办多了。但是就是北京,观鸟的小圈子很多,有些人还不上网,相互如何交流?如何让别人理解你的描述和记录?可能就有问题了。点地梅的这篇记录,最早是北京鸟友审核,但是湖北鸟友有疑问,这说明有不理解出现了。
也不用理想化,全国统一规定什么记录准则,这个有问有答的过程就很好,但是慢慢地,还是要相对规范和统一,尤其在记录中心这样的地方。
珍稀鸟种的正式记录,还是要规范,从野外观察的方法到现场记录,程序和用语都是高要求的,否则,很可能不获认可。这几期《中国鸟类观察》开始刊登“珍稀鸟种报告”,希望大家都了解那种规范要求,从一般鸟种开始,按要求作野外记录,遇到珍稀种类,按要求写报告,相信大家都会有很大收获与提高。
不仅提交记录,审核记录同样不简单。在记录中心获得审核者资格的人不少了,但是怎样审核记录,还没有一个规定。我相信早晚会出台这样的规定。现在可以看出,很多人审核记录是看记录人的资格的。比如很少有人向我提问,其实我有时故意放一些有疑问鸟种上去,但是常常是没有人质疑就通过了。也有些记录者资格浅,一篇记录很久都没有人理,因为审核者不知他是什么功底,光看鸟名单,很难判断他真看到还是有水分,只好放在那儿。点地梅这篇记录有这么多留言讨论,就好在他填了很多注解,可以给审核者一些供分析判断的信息。这样的讨论,记录者本人虽然要删掉一些鸟种,甚至冤删了,但是这个过程肯定给他很多帮助,下一篇记录提交的水平就要好多了。所以,希望鸟友尤其是新手们提交记录,多写点,有好处!
(橘树)语

[ 本帖最后由 数峰青 于 2007-9-16 08:2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1: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可以到记录中心去看10857号记录,点地梅6月9号和自然之友共22人的北京小龙门林场的记录,二十几种鸟,三十多条留言。这篇记录先后有多个鸟种被提出疑问,经过讨论,现在还有黑卷尾没有弄清楚。因为记录中心留言框太小,也想更多鸟友对这个问题及其引发的问题有所了解,我到这里说说自己的看法。
我的提问是:“黑卷尾在哪里看到?”补充说明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是“(小龙门)山里一般没有黑卷尾,山里有发冠卷尾。”由此引出好几条发言对海拔高度的讨论,其实“山里”这个词不一定代表海拔高,讨论起海拔是一个误解。
参与讨论的王剑发言“发冠是典型的东洋种,它扩散到北京并不奇怪。但联想到它的南方起源,而且手册提到‘常见于低地及山麓林’,是不是在北京更应该出现在低海拔平原而不是高海拔山地? 黑卷尾的自然繁殖区很广,如果藏东南、川西都有繁殖记录,那么出现在北京的中海拔地区有什么不可能呢?”
我的回答是“回王剑:应该不应该,可能不可能,还是到小龙门仔细观察为要。鸟的思路和我们不一样的。”这句话回答得有些生硬,很抱歉,我的意思是对讨论转到了海拔高多少并以此来推论小龙门“应该”或“可能”有黑卷尾这样的思路,表示不同意。不同意的理由如下:
1、海拔高低不是鸟类选择栖息地的绝对标准,主要还是看生境条件和习性。比如董寨,黑卷尾就是在山外,发冠就是在山里,几乎是1-3公里的距离,海拔差别可能连100米都没有。在北京也是类似。按一种不够学术但很容易理解的说法,黑卷尾是田鸟,发冠是林鸟。这个山里山外其实是生境的不同,不是海拔的不同。
2、以推论来判断黑卷尾在小龙门的记录是否可靠,“如果……那么……”这样的思路,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到底小龙门会不会有黑卷尾呢?要看观察者的描述。点地梅的解释是“尾型和站姿都是黑”,这样的回答没有说服我。这两种卷尾的区别,我第一眼看大小和体型,发冠大多了;而且我觉得站姿不是区别的要素。从这个回答,我觉得点地梅可能,我是说可能,对这二者的区别不十分有把握。
可我没有继续发表意见,想看看别人怎样说。王剑继续发言说“理论上黑卷尾完全可能出现在小龙门林场,事实上有人目击到,有什么理由否认它的存在呢?”“理论上……”一句我上面已经说了,这样的思路不可取;“事实上……”一句我上面也说了,记录者的回答不能说服我;“否认……”一句,讨论之中我没有简单否定呀,只是提问和说明我的观点。

把这次讨论拿到这里一句句说,我想说的是,黑卷尾会不会在小龙门出现,我不能下定论,要看记录者怎样描述和以后的继续观察。记录中心的功能之一就是给所有去发记录鸟友一种学习的机会,也给审核者进步的机会。
其实我想到,记录中心的审核一直以来有争论,有些还会僵持不下,这里面原因很多。被审核者有时不理解审核者的提问的内涵,以为就是否定或不相信,请一定改变这种想法。审核者的提问,其实很多时候是帮助提交记录者学习如何提交记录和如何描述鸟种,你的回答不到位,即使你确实看到的是这种鸟,也是不能让审核者放心打勾。
而审核者如何去审核、去提问,也是一个大学问,能否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措辞让对方明白,对审核者来说,也不是容易的。对我来说,记录中心可说的话题实际上很多,可惜留言框太小了,即使字数不限制,留言者写了后面就看不到前面,叙述和修改都别扭,有时就懒得在上面说了。更多时候因为时间太少,不能就一个鸟、一篇记录好好发表意见,就算了。今天赶上了有时间,就多说几句。要是这里的讨论我没有及时回答,请理解我是顾不上,有空一定回复。
(橘树)语

[ 本帖最后由 数峰青 于 2007-6-26 21:0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6-26 21: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主要的考虑出发点,如何保护上记录者的积极性。
上记录的个人,自己是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的,可是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在对记录中心不熟悉的情况下。
他的识鸟水平确实有待提高,也可能对目前鸟圈的一些规则和“潜规则”不了解,因此记录不会很完美。

因此,我觉得如果需要的话,可以把主流观鸟精英的观点、态度、做法、建议形成一个书面的东西。类似记录中心匿名或者重新登录后查看记录需要确认的那个界面一样,弹出一个页面来介绍这些东西。

详细的记录应该得到鼓励,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但应该对作者的劳动予以认可。除非是一个地方鸟类区系特别罕见或者以往没有的种类,我觉得要信任作者做出的判断,他在野外的观察、识别,回来后的回忆、确认,乃至提交记录和复核,我想都不止考虑了一遍。
即使有一些错误,我想也没有关系,因为:一、常见的种类记录与否,与当地鸟类区系的事实没有矛盾,没有人会因为记录中没有某种鸟而否认一种鸟在它正常发布区和居留时间内的存在,同样可能某人确实没有看到某种鸟,但该鸟当时就存在于当地,甚至可能被其他观鸟者看到。 二、随着作者经验的增长,他会回顾原来的记录,认识到原来观察的错误之处。 三、正式观鸟鸟报的整理者,对某个类群的鸟类的辨识和分布有着丰富的知识,能够判断出一个记录的可靠性,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正如我说的第一点那样与事实无碍(前两点在整理者看来是一样的),或者再询问报告人是否存在第二点的情况,或者不采信这个记录。

观鸟推广这么多年来,观鸟人数在成倍增加,记录中心的新增记录数却一直原地踏步,值得思考。




补充: 对我所谓“第一点”的举例解释
我在校园里走走,可能看到了家燕、麻雀和喜鹊 在提交记录时,我只对燕子感兴趣,麻雀和喜鹊都没有提,但这不说明校园里没有麻雀和喜鹊,或者它们在这一天在校园里消失了。
或者我只看到家燕、麻雀和喜鹊,在记录里都提到了它们,我又多提了一个灰喜鹊。虽然我事实上没有看到灰喜鹊,但实际上这个校园里任何时间都有灰喜鹊存在,也同时有几千人(虽然绝大部分未必知道灰喜鹊这个名字)观察到它们。
(jianchihu)语
发表于 2007-6-27 11: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转到主版
发表于 2007-9-15 11: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heart :lovely

引用:如何保护上记录者的积极性。
上记录的个人,自己是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的,可是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我觉得要信任作者做出的判断,他在野外的观察、识别,回来后的回忆、确认,乃至提交记录和复核,我想都不止考虑了一遍。

:tong 在花费大量时间的同时自己也正好是 复习 加深 以及 巩固过程  一箭三雕   蛮好。。。。   :razz     :cool

[ 本帖最后由 落陌楼兰 于 2007-9-15 11:28 编辑 ]
发表于 2007-9-15 12:5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橘树大姐的《记录心得》,深感体会,受益匪浅。
 楼主| 发表于 2007-9-15 16: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上课的时候省去口水三千:fd 哈哈哈!
发表于 2007-11-7 17:45:51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y 学习……
发表于 2007-11-7 17: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血篇幅,必须顶

发表于 2008-1-2 20: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此时顶正好!

广泛开展如何上记录的教育与我教育活动:heart :fd
发表于 2008-2-14 01: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记录的规范性,非常有用,毕竟自己现在还没有大炮
发表于 2008-2-19 14: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3-23 23: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8-3-25 08: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发表于 2009-1-10 21: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赶紧顶上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1-22 08:58 , Processed in 0.0571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