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观鸟协会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144|回复: 0

【转】【蔚蓝自然 · 原创】史氏蝗莺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2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兵 于 2020-12-22 14:37 编辑

130049ntmkuy7uujkzsda2.jpg

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了解自然

「史氏蝗莺的那些事 」

130049w0auyayicy36buc6.jpg

蝗莺属,一种常年隐匿在灌木深处的鸟类。很多鸟人对于蝗莺都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它在灌木层中若隐若现。有时几小时的等待,可能只会换来惊鸿一瞥。

130049y8z8qioo58qsxq58.jpg
中国东部的蝗莺 [摄影]史氏蝗莺:封少林;北蝗莺:杨仲秋;库页岛蝗莺,苍眉蝗莺:李晓;小蝗莺,矛斑蝗莺:碧海翔鸥

而蝗莺这个名字的来源也十分有趣,蝗莺的中文名字是从英文名字Grasshopper Warbler直译的,而英文名字的来源,居然是因为部分蝗莺的鸣唱像昆虫一样。蝗莺还有一点非常有趣,它在地面或者树枝上前进时,是用走路的方式,而不像其他鸟类那样跳来跳去。

130050vto2qv7xtoq3x47n.jpg
蝗莺和苇莺脚趾的对比,来自《Reed and Bush Warblers》,蝗莺内趾和外趾等长,更适合走路,而苇莺的脚趾更适合攀爬。

史氏蝗莺的前世今生

130051ui5n8nbf5zbgd8js.jpg
摄影:王好诚老师

史氏蝗莺,一种几乎只在海岛繁殖的蝗莺。而它的已知越冬地也只有区区2个。这使得大多数鸟人听到它的名字都感到陌生,而能够见到它的人也是少之又少。

130051jo7bfcojjefcojkc.jpg
[摄影] 史氏蝗莺,北蝗莺:杨仲秋;小蝗莺:李晓

小蝗莺、北蝗莺、史氏蝗莺三种蝗莺的关系非常接近,虽然最初都是作为独立的鸟种被描述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同一种鸟(小蝗莺)的不同亚种。后来有些学者认为小蝗莺跟北蝗莺是独立的,但是史氏蝗莺被当做北蝗莺的一个亚种。1993年,Kennerley和Paul Leader研究了两者羽色的不同,加上声音,迁徙的时间、路线等方面的区别,认为两者是独立的种类,这种观点逐渐被接受,现在几乎所有的鸟类名录中,三者都是独立的鸟种。

BUT

2014年Drovetski等人发布了一项各蝗莺之间物种关系的分子学研究,发现北蝗莺和史氏蝗莺在mtDNA之上的差异只是勉强大于北蝗莺种内自身的差异,这意味着这两种蝗莺之间的差异可能还没有到达可以作为独立鸟种的程度。

130052v4zfa1cnnz64jnhv.jpg
[摄影] 北蝗莺:杨仲秋;史氏蝗莺:薛琳

其他一些未发布的DNA研究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这看起来非常奇怪,因为两者在外形羽色、声音、迁徙和行为上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个当做参考吧!俺觉着观鸟辨识和薅鸟毛验DNA是两码事!)

我与史氏蝗莺的那些事

130053uq82qudqrrgaqaqa.jpg
[摄影] 闻香客

几年前我一直认为,史氏蝗莺在全国除了香港的记录多一些外,其它位置的都很罕见,所以我觉得它们离我都很遥远。

130053l6cgnxksyc77zqsv.jpg

2015年我买了一本《Reed and Bush Warblers》,作者是Peter Kennerley和David Pearson,这本关于各种苇莺,蝗莺,树莺,短翅莺的书是目前市面上能看到的最权威的书,Peter Kennerley上世纪80年代长期住在香港。浏览到史氏蝗莺部分的时候,看到它是一种岛屿繁殖的鸟类,这同《中国鸟类野外手册》上的分布图很不一样。它只在日本、俄罗斯远东,韩国沿海一些非常小的岛屿上繁殖。

130053muogs3tc4tpgzcvs.jpg

但意外的是,青岛的外海上居然也有一点黄色,这意味着青岛周边也有繁殖。这令我非常的吃惊和兴奋,史氏蝗莺这种高级货居然在我家乡繁殖,这是我做梦都不会想到的事。然后又跟进着看了一些资料,原来是Qiao等人2006年在大公岛、小公岛等三个小岛观察到了史氏蝗莺的繁殖,这也意味着青岛可能是国内史氏蝗莺已知的唯一繁殖地。

130054qmmkfts94tfv04jd.jpg
[摄影]醉猫

登岛

2016年5月正好有机会上大公岛进行鸟类调查。当时的主要调查目标是,在岛上繁殖的白额鸌、黑叉尾海燕。然而对于我来说,我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那就是史氏蝗莺。但06年至16年毕竟隔了十年,已经不知道岛上还有没有史氏蝗莺繁殖。

130054eklkgqgzqklin9qe.jpg
大公岛周边海域繁殖鸟   [摄影] 薛琳 于涛 封少林

130055cmsjjk7r131i2jnz.jpg
[摄影]于涛

相遇

刚一上岛走了几十米,我就与同行的朋友说带了史氏蝗莺的声音,说不定能有发现。一边说笑着一边点开了手机上的声音,难以置信的是,只放了短短几秒钟我就听到了回应,我还以为听错了,但同行的朋友表示他也听到了另外的声音。就在我们疑惑的时候,眼前的土坡上的草丛中露出一只褐色小鸟的头部,距离我只有两三米的距离。也许是看到了我们几个人,它又迅速的隐身到了草里面,但仍然在大声的配合着我的手机鸣唱。很明显我们几个到遇到了人生的第一只史氏蝗莺,它的出现让我们猝不及防。

130055xtvsz6vzvakukjj7.jpg
[摄影]薛琳

观察

这时候几十米的范围内,又出现了三四只史氏蝗莺的鸣唱声,种群密度很大。我一直对各种莺非常感兴趣,这样非常罕见的蝗莺当然不能放过,于是决定放弃探索全岛的计划,直接原地蹲守,虽然还没见过那几种目标海鸟,但是在我眼里,史氏蝗莺比它们的分量要重很多。看到书上的描述,蝗莺只有在繁殖期才会容易观察到,经常会站到枝头等开阔的位置,很显然我面对的几只史氏蝗莺比较羞涩,隐藏的非常严实。

130056cp71kz1zwellttlo.jpg
[摄影] 于涛

五月份史氏蝗莺应该刚刚开始求偶。有意思的是,鸣唱的个体会突然钻出草丛,进行一段很短的(几米到十几米)的低空飞行,一边飞一边发出一种急促的叫声,这种声音同鸣唱不太一样,然后迅速的再钻入到灌木和草丛中继续鸣唱;或者不飞行,直接快速的从地面跑过去,同时也发出跟飞行中一样的声音,这两种行为似乎都是雄鸟针对雌鸟的一种炫耀展示。史氏蝗莺像是集群繁殖,几十米范围的三四只雄鸟(根据鸣唱判断)没有观察到激烈抢地盘行为,只看到三次追赶的场面,不确定是驱赶还是雄鸟追着雌鸟求偶。

130056mhf8eomtfo3hqje6.jpg
[摄影] 薛琳

18年7月我来到了青岛外海的另一个岛屿,这个岛的地形与植被和大公岛十分相似

130056iv9th33szhhghxpw.jpg
[摄影] 醉猫

一上岛,刚走到离码头三四十米的位置,我就听到了熟悉的声音,一只史氏蝗莺出现在不到两米的位置,站在高草上大声的鸣唱,看到我之后迅速的钻到草里。

130057r466fsws650g0cg8.jpg
[摄影] 薛琳

我很高兴,岛上也有史氏蝗莺的繁殖!接着就听到此起彼伏的的声音,在开始两三百米的小路上估计平均间隔二十米就会听到一只蝗莺,密度最大的是开始的一段路程,大概五六十米的距离内至少听到和看到了6只不同的个体,几乎每一颗大一点的耐冬树上都有一只,距离地面都不到1.5米。

130057wmqvad8hh5z57amh.jpg
[摄影] 薛琳

同大公岛不同,这里的史氏鸣唱(Song)的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持续一小会,多数时间声音听起来都是警告声(Alarm Call),推测是进入繁殖中的原因,而大公岛多数是鸣唱的原因是刚到繁殖地不久,还处于求偶期。

史氏蝗莺叫声,较短的song和Alarm call



繁殖期的个体看起来比求偶期的胆子要大一些,不是很怕人,有些可以观察或者拍照。有一只甚至从我面前不到三米的距离大声叫着快速的走过毫无遮挡的水泥小路,很像是亲鸟引诱天敌离开鸟巢的行为。

130058ny8nawnxw8on7ll7.jpg
[摄影] 封少林老师

有一小块比较平整的草地上我观察到一只成鸟在草丛上捕捉小昆虫和蜘蛛,效率挺高,几分钟的时间我看到捉了三只虫子,捕食后迅速回到耐冬树上,可能是巢所在的位置。观察中发现史氏蝗莺确实偏爱走路的方式,先飞到草的中低部,然后慢慢的走到高处,再在草穗所在的位置转来转去,有时候会直接走到相近的枝头。

130058jt35urxvk5tzvsai.jpg
[摄影] 于涛

有意思的是这只喂雏的个体同时也会进行短时间的鸣唱(Song),按照我知道的其他的莺例如柳莺,进入繁殖期后都会比较沉默。后来又观察到几只有同样的行为,这是打算继续繁殖还是史氏蝗莺特有的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观察了。

130058yjqrmteit0ygmeme.jpg
[摄影] 闻香客

观察总结

对于两个海岛史氏蝗莺的观察,估计总体繁殖数量在200-300对左右。繁殖期从五月份开始一直会延续到8月上旬。而且史氏蝗莺只分布在岛的中低部有较多低矮植被的地方。而岛屿海拔四五十米以上的位置,植被树木虽然更高更密,但是我几乎没有听到任何史氏蝗莺的声音。

130059pkb4uulhhf4jpbk4.jpg
[摄影] 于涛

比较有意思的是青岛外海有不少岛屿,但除了三个岛外,其他岛屿却没有观察到史氏蝗莺的存在。特别是潮连岛,它与大公岛也非常相似,但17年5月我们上岛调查时,结果意外的找遍全岛也没有看见史氏蝗莺。如果未来证实确实没有繁殖,那似乎意味着史氏蝗莺对小岛还有未知的选择性?史氏蝗莺的换羽模式跟北蝗莺类似,每年春季北迁前会有一次完整的换羽。7月在海岛拍摄到的成鸟部分大覆羽和三级飞羽有缺失,推测至少部分史氏蝗莺个体会进行繁殖后的换羽(至少部分换羽)。

130059tji0r3o4rjo4ifw3.jpg
[摄影] 薛琳

辨识

130100aeo3t49co13gl30o.jpg
[摄影] 北蝗莺:碧海翔鸥; 史氏蝗莺:薛琳

目前已知的史氏蝗莺越冬地只有中国香港和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国内已知的繁殖地只有青岛。虽然在迁徙季国内偶有记录,只是全国一年下来的记录也仅是聊聊几笔。但我始终认为它们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应该不仅于此。那么下面我来说说它的辨识,让大家能够更加直观准确的辨识它,也希望以后史氏蝗莺的记录会越来越多。

130101ys60qmu1e9b7hp8s.jpg
[摄影] 小草

如果单纯看小蝗莺和史氏蝗莺,那么在外形识别上毫无问题,但如果加入北蝗莺,事情就会变得有些复杂。北蝗莺确实是介于小蝗莺和史氏蝗莺之间的中间鸟种,羽色变化范围非常大。北蝗莺会有一些与史氏蝗莺非常接近的个体,处于这两个极端中间的还有各种羽色变化。北蝗莺的体型也介于小蝗莺和史氏蝗莺之间,比较小的个体体长同比较大的小蝗莺有重叠,较大的个体体长同比较小的史氏蝗莺之间有重叠。(东部各种蝗莺之间的辨识,后续文章将详细介绍)

北蝗莺与史氏蝗莺辨识方法

1:北蝗莺的上背,腰和尾上覆羽呈暖褐色,而史氏蝗莺是比较冷的橄榄褐色/灰褐色,需要注意有些史氏蝗莺本身或者在某些光线下也会呈现类似北蝗莺的红褐色,但通常来说两者还是有颜**别的

2:北蝗莺头后和背部经常会有模糊的深色条纹,史氏蝗莺只有在非常近的距离上才能看到隐约的深色点斑(史氏蝗莺的背部的深色条纹几不可见)

3:北蝗莺的初级飞羽P2(最外侧的是P1,往内序号递增)有浅色的边缘,史氏蝗莺P2没有浅色边缘(Peter Kennerley的书和Paul Leader的文章里都把P2是否有浅色作为识别特征,但我发现有例外,一小部分史氏蝗莺也有此特征,这就需要综合判断了)

4:北蝗莺的嘴较短,嘴长小于18.5mm,史氏蝗莺嘴较长,大于18.5mm,所以嘴的比例很长的个体肯定是史氏蝗莺,但在照片或者野外很难直接通过嘴长识别。

5:北蝗莺大覆羽和三级飞羽颜色较深同浅色的羽缘有明显的颜色对比,史氏蝗莺这些位置颜色对比不明显;北蝗莺新羽时尾羽端白**域较大,尾羽打开时颜色比较暗,史氏蝗莺新羽时白**域不如北蝗莺明显,尾羽打开时颜色较浅。

6:北蝗莺的P2比较长,一般位于P3到P5(多数在P4)之间,而史氏蝗莺的P2较短,一般在P5到P6之间;北蝗莺尾羽比例较短,跟小蝗莺类似,而史氏蝗莺有较长的尾羽。

码了这么多字,相信能把6条看完的朋友不会太多,哈哈!

全特征图解

130101em9ir22tp4m4966z.jpg
[摄影] 史氏蝗莺:闻香客;北蝗莺:杨仲秋

但是北蝗莺非常多变,下面我们看下各种姿态和羽色变化时的辨识方法:

例1:
130102io8qael60tvaao6d.jpg

注1:史氏蝗莺 2016-05-22 闻香客青岛大公岛拍摄。某些史氏蝗莺自身或者在某些光线下上体也会呈现类似北蝗莺的红褐色,例如这只很特别的个体;但头部和背上没有任何深色条纹;尾羽和嘴部比例较长;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同浅色的羽缘也没有明细的颜色对比。很有意思的是它的P2边缘也是浅色的,并且在其他角度的照片上也是浅色,只有少数史氏蝗莺才有这样的图案(其中一些个体只是在某些角度下P2看起来才有浅色),需要综合其他特征。现场观察时间较长加上鸣唱可以很确定这是一只史氏蝗莺

注2:北蝗莺 2017-10-14杨仲秋青岛雕塑园拍摄。背上和头部深色条纹不明显的个体,图案跟史氏蝗莺类似,但是整个上体、腰部和尾上覆羽呈红褐色,尾羽比例较短,嘴较短,大覆羽和三级飞羽深色同红褐色的羽缘对比明显;P2比P4要长,有明显的浅色边缘

例2:
130102gps1pzldrvz3333k.jpg

注1:史氏蝗莺 2018-07-05 摄影闻香客。上体受光线影响带一点暖褐色,但是现场看是橄榄褐色;头部和背部没有深色条纹;大覆羽和三级飞羽同浅色的羽缘没有很明显的对比;尾羽比例较长;P2没有明显的白色边缘。这只史氏蝗莺最外侧尾羽的内缘是白色的,现场看特别明显,似乎是个体现象。

注2:北蝗莺 2018-06-09碧海翔鸥 潍坊昌邑拍摄。背上有模糊的深色条纹;P2有白色的边缘;尾羽比较较短颜色较深;背部和尾羽红褐色。头和颈部有明显的灰色,经常在北蝗莺身上能看到,史氏蝗莺的颈部这种灰色对比不明显。

例3:
130103cso7saj7nsyspajk.jpg

注1:史氏蝗莺 2017-06-30 摄影李玉强
这一只个体露出的辨识特征较少,这只个体P2有明显的白色边缘(其他照片显示的清楚),只有少数史氏蝗莺才有这样的图案。嘴的长度,尾羽的比例,上体的图案都说明这是史氏蝗莺。整体看起来带一些暖褐色,实际上跟拍摄光线有关,现场看同样是橄榄褐色。

注2:北蝗莺 2018-05-30 李晓 威海拍摄。背上的深色条纹较模糊;P2有浅色的边缘,长度比P4稍长。尾羽比例较短且色深;整个上体呈现棕褐色。

例4:幼鸟
130104glfczkxdlffcxaad.jpg
[摄影] 北蝗莺:杨仲秋;史氏蝗莺:于涛

感谢
到此,文章马上就要告一段落了。特别感谢支持本文并提供精美图片的李晓老师/封少林老师/碧海翔鸥老师/杨仲秋老师/王好诚老师/李玉强老师/小草老师/醉猫老师/薛琳老师(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各位老师对本文的支持,同时非常荣幸此文被选做“蔚蓝自然”团队的开篇文章。但文中的一些判断,只是我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书本网络上的知识总结而来。我没有环志过蝗莺也没有去博物馆看过标本,很可能本文中的一些观点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请谨慎参考。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对你有用,我会非常高兴!后续我们“蔚蓝自然”将再接再厉,推出更加精彩的深度好文。敬请期待!

130105p8ec4evx4ujm6jfc.jpg
扫描二维码关注蔚蓝自然公众号
-END-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蔚蓝自然」,搜索「gh_dd577ecab97c」即可关注,阅读原文。
---福建省观鸟协会 www.fjbirds.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福建省观鸟协会 ( 闽ICP备19009696号-1 联网备案号:35010202000962 )

GMT+8, 2024-11-21 17:16 , Processed in 0.06105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